我在音樂所的日子
由於大學就讀清華大學,在大三下決定要轉換跑道(原本是資訊工程)搞音樂之後,就開始旁聽與修習交大音樂所的課程。
首先遇到的第一堂課是(當時的)所必修-【音樂科技與互動演奏】,由於是要操作軟體,再加上聲音訊號處理的部份亦已於資工系的課程中有所收穫,因此還算聽的懂,也偶爾甚至能解決學姐們遇到的問題,更因此開始與學長姊和教師們熟識。
第二堂課也是所必修-【音樂論壇】,雖然之前查詢時就知道是請許多領域的講師前來演講,但是還是沒有預料到連來到音樂所也要聽英語授課…幸好第一週的講師(Nancy Guy副教授)本身中文不錯,而且主題是台灣,所以給人的接受度很高。除了料想中的音樂學、作曲、演奏、科技的領域之外,給我比較大衝擊的是當初完全不會跟音樂作相關聯想的另一種藝術-建築(由侯君昊講師講授),很高興交大音樂所並沒有把自己鎖起來只做音樂演奏和音樂研究,這也是後來決定以交大音樂所做為第一志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自身的音樂基礎並不足夠,許多時候難以了解教師們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有時是樂理上,有時是美學上)及包含的意義,幸好有熱情的學長姊們幫助才能讓我安然度過跨校修課的兩個學期,後來也順利考取進入音樂所了。
在與學長姐們接觸以及和同學們交流的過程中,有時也會聽到對於所上課程安排與政策的意見。雖然有時口頭上會有所抱怨,但其實大家都很清楚所上的課程安排以及教師們的要求都是其來有自的。在與老師們攀談以及偶然聽到老師們聊天的言談內容之後,更讓我了解研究所的學生們由於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因此更需要明顯且確立的刺激來開創更廣闊的視野。
由於大學期間就已經有抵免一些學分,是以其實學分已經即將修習完畢。雖然自認可以在最低修業年限(兩年)就安然畢業,但是目前暫定仍然就讀三年,好多方學習更多與音樂有關的知識和技巧。
2017更新:實際上2012年才畢業。